肝豆状核变性 (别名:,Wilson病,)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脑外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蛋白尿、疲劳、食欲异常、糖尿、其他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人群杂合子频率1/100~1/200, 家族史达25%~50%。WD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21区,多种突变型,基因突变位点位于ATP酶功能区。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生机制有以下几个学说:①该类患者胆汁中与铜结合的正常物质缺陷,可能是鹅脱氧胆酸与牛磺酸结合缺陷,导致胆汁分泌铜功能障碍。不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是:该类患者胆汁铜结合蛋白没有质的改变,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该类患者存在胆酸代谢异常。②肝脏铜结合蛋白合成异常,导致蛋白对铜的亲合力增加,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有,Wilson病患者铜结合蛋白(肝脏铜蛋白)对铜的结合常数是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该常数的4倍,但人们对资料的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因而,Wilson病中异常蛋白对铜的高亲和力是否就是Wilson病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③最合理的学说,是肝脏细胞的溶酶体参与了铜的代谢过程,实验观察到,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含量高出对照的40倍,认为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缺陷干扰了铜由溶酶体分泌到胆汁中去的过程,从而导致了Wilson病患者肝脏含铜量的增加。

  总之,Wilson病不是由于肠道对铜吸收增加,而是由于胆道对铜的分泌障碍,这一障碍是先天性的,有基因缺陷的患者,在生后3个月不能合铜正平衡代谢转为正常,使铜正平衡代谢持续存在,结果导致了铜在体内的堆积。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肝豆状核变性的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豆状核变性应该做哪些检查?

肝豆状核变性应该如何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肝豆状核变性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应该如何预防?

高难度“两供一受”肝移植首获成功

遗传性疾病有什么特点?

肝豆状核变性减铜量

警惕肝豆状核变性影响智力

粽子穿"绿衣"小心铜中毒

成都一男子身上流“蓝汗” 劣质茶杯导致铜中毒

每日维他命加钙片 当心铜中毒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